宁波打造交通建设市场诚信体系 动态管理完善监管模式
中新浙江网1月14日电(见习记者林波 通讯员余明霞)近年来,围标串标、资质挂靠、人员缺位等问题带来的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隐患一直困扰着宁波的交通建设市场。1月14日,记者从宁波交通建设项目信用信息管理与应用宣贯会议上获悉,宁波将全面落实交通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以动态管理完善宁波交通建设市场。
1月14日,宁波交通建设项目信用信息管理与应用宣贯会议在宁波举行,宁波市交通委副主任徐国光表示,近年来,宁波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行业监管不断强化,建设市场总体规范、有序,但也存在围标串标、资质挂靠、人员缺位等问题,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带来了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隐患。
在徐国光看来,“从业单位信用意识淡薄,管理部门监管手段缺乏,建设市场奖惩机制还不健全是主要原因。”
为此,根据宁波市纪委监察局的统一部署,宁波交通部门组织开展了宁波市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体系研究建设工作,打造“宁波市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据悉,宁波市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已于2014年10月1日起试运行,2015年1月1日正式运行,2015年将大力加强信用管理系统建设。
据介绍,该平台以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为主线,以企业、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数据库为基础,涉及从招投标到竣工验收备案的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信用信息采集、汇总、评价和应用,实现了对交通建设市场全过程全方位信用信息的动态监管,突出动态信用信息的自动生成,强调对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主体的日常监管,实现有形建设市场和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
记者点开“宁波市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看到,页面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交通建设企业的信用等级信息均可看见。目前,该平台可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企业及其主要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
据了解,该平台每日根据最新的录入信息进行评价,产生日信用分,每季度末更加当季的综合得分进行信用等级排序,分为AA、A、B、C、D五个等级,而产生的信用评价成果将与公路水运工程资格审查和评标相挂钩,推进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导向机制。
宁波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施工企业在宁波市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试运行时就加入到信用信息建设当中。该公司总经理张旭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建设行业而言,能出台这样的一个标准有利于维持市场稳定,竞争有序,“除了招投标之外,最重要的是能保证工程质量,实现共赢的局面。”
宁波市交通委建管处处长叶昌勇解释道,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将对市场信用主体不守法、不诚信行为“广而告之”,让违法企业一处违规、处处受限;同时,为诚实守信的企业树“金字招牌”,让诚信企业在公平竞争中不断增多壮大,使信用好、有前景的企业“钱途”广阔。
目前,使用该系统的管理建设用户57个、企业174家,从业人员3706名,录入公路水运项目91项,施工标段121项,监理标段81项,勘察标段25项,设计标段88项,检测标段17项。